首页

搜索 繁体

第89章 掌眼青白釉瓷器(1 / 2)

费叶平手里平端着青白釉瓜楞花口瓶,准备开始给徒弟们讲解,瓜棱花口瓶的年代以及窑口。

众位徒弟望着费叶平手里的瓜棱花口瓶,

只见此瓶高五寸有余,口部直径三寸有余,底部直径二寸有余。

器型口部是波浪起伏的花口状,束颈,腹部有划花工艺的瓜棱形状,圈足外撇,造型别致,线条流畅。

费叶平清了清嗓子,开口讲到:“这只青白釉瓜楞花口瓶,从釉色来看,釉薄处呈现出白色,瓜棱积釉处呈碧绿色,

釉面亮化程度高,光可鉴人,积釉处绿如碧玉,晶莹剔透,洁白匀净,符合宋青白瓷的特征,

看完了釉色,我们再来看胎体,此瓶胎骨极薄,胎质细腻,可见指影,器型工艺精湛,端庄美观,精致轻巧,应该是宋代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器具。”

费叶平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一气呵成讲完了这只青白釉瓜楞花口瓶的釉色,包浆以及胎体的工艺流程。

几个徒弟和李家田,听完费叶平讲解以后,纷纷议论起来。

“好东西啊,能把瓷器做的可见指影,可想而知古代工匠的技艺有多高超。”

“没听师傅说嘛,手指头伸进瓶子里面,从外面能看见,简直就和当今的琉璃器物一样,”

“有机会我也要看看,手指是如何看见的,”

“你没看见过吗?那天我们在李家田的窑洞前,师父让我们几个,都见识了这青白瓷的绝妙之处。”

“你说错了,当时看的是那只青白瓷香薰,不是这只瓜棱花口瓶,”

“你懂个球呀,都是青白釉,看那个不一样呢,脑子坏掉了你。”

“…………”

就在徒弟们争纠不休时,雷碾子话题一转,看着费叶平问道:“师父,您还没有给我们断这只瓜棱花口瓶的窑口呢,忘了吧师父。”

雷碾子话音一落,史大夯就低声说到:“操,这个二货,这个时候问师父,纯粹是给师傅穿小鞋嘛,小心师父回去对你家法伺候。”

谁知道费叶平听见了,他朝史大夯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乱怼别人。

然后他拿起烟袋,点燃了一锅子烟丝,深深地吸了一口烟,

这才慢悠悠的说到:“说起这青白釉的窑口,那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在南宋时期,瓷器窑口分布很广,烧制青白釉瓷器的窑口很多,

大江以南各个州省,都有烧制青白釉瓷器的窑口,在众多的窑口之中,景德镇的青白釉瓷器,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青白釉瓷器流行起于南宋时期,那时候京都设在临安(杭州),大江以北属于金人统治,所以青白釉瓷器的窑口,都是在大江以南。)

景铁锁问费叶平:“师父,那这一件瓜棱花口瓶算不算景德镇的青白瓷呢?”

景铁锁这么一说,众人都直勾勾的看着费叶平,等着他给大家普及这方面的知识。

费叶平放下瓜棱花口瓶,一脸的像是再回忆往事的表情,语气悠悠的说道:“景德镇的窑口历史,要追溯到唐朝时期,那时候景德镇主要烧制的是青瓷,烧制瓷器的窑口是有南青北白的说法。

据史料记载,在五代时期,北方的白瓷工匠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南方的景德镇,才使得青瓷和白瓷的工艺流程,得以柔和,景德镇才有了青白瓷这一瓷种,

不过由于当时工匠们对制胎工艺,以及釉色配比,胎体的装饰,都是处于摸索阶段,所以烧制出来的器物,一直没有引起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的青睐,

直到南宋时期,大宋江山经历了“靖康之耻”,宋室南迁,北方大部分窑口的工匠们随之南下,其中就有定窑的工匠,把定窑的制瓷工艺,注入到了景德镇的青白瓷的工艺流程,

才使得青白瓷走进了官宦人家的居室,文人墨客的书房,其他窑口看到这一商机,都纷纷效仿,都开始烧制青白釉瓷器了,

所以说后世的青白瓷是最难掌眼的,一不小心就会打眼,比如就像咱们这件青白釉瓜棱花口瓶,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