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书香世家的老太(06)(1 / 2)

“刘里长,有事?”都是做了祖父母的人,加上身份相差甚大,一起说说话,倒没有什么男女有别。

刘里长看着比他身边花白着头发的老头子年轻许多。

他陪笑着说道,“孟老太太,是有事想问询一二?”

“问吧?只要我知道。”

刘里长拱拱手,问道,“孟老太太,我想问,是不是您或者什么人发现了什么不对劲?”

“嗯,去年秋收之前。我回庄子来小住两晚,消食溜弯时,遇到一位道长告诫我说,从新年开始到八月都不会下雨,至于八月以后能不能下雨,他还没有测算出来。

我不知道老道长是否是骗人,可看老道长仙风道骨,不像是信口开河……没法子,只能选择相信,多做一些准备。

刘里长如果愿意相信,可以让周围村子里的人多做一些准备。”

“相信,相信。不瞒孟老太太,我身边的这位,是十里八村最会看天的人,我三叔昨儿忽然来找我说,今年天气不对劲。想到老太太去年帮我们几个村打沈井,还有秋收后挖沟渠蓄水,联想到一切,就忍不住想问问。”

刘里长不知道对方说的是真是假,是不是真有那么一位道长。但他愿意相信。

干旱可不是小事。

每次天灾都会饿殍遍野,无数人失去家园。

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万一真是干旱,那得了。

示警示完,媛媛带着春梅离开。

城里交好的人家也早早得到了她的示警,也是这番话,宫里也知道了,至于宫里那位会不会在意,她不管。

也管不了。

在别人还没有开始春耕春种时,媛媛这边已经全部搞完。周边的几个村子也跟着效仿,人家大户人家这么做,肯定是有原因的。

进入五月,滴水未落。

皇帝也知道可能是真的,忙派各位钦差大臣去查看各地的粮库,必须每袋都检查,必须有实打实的粮食装在里面,更是运往各地边关不少军粮。说好是下半年的军粮全运过去了,别到了下半年还要,朝廷可没有了。

这些本来就是库存在户部要发去边关的军粮,现在只是提前发过去。

底下的人有些什么心思,皇帝大致能猜到一些。

圣旨下到各州各府各县,蓄水,打水井,钦天监预测可能有大旱。

为此全民动员起来,随圣旨一起颁布的命令还有,粮商不许囤积粮食,不许哄抬物价。

在圣旨抵达前已经有皇帝暗卫摸了每一处大粮商的底细。敢哄抬粮价,就等着砍头吧。

这一切注意都是媛媛告诉叶言庆,再有叶言庆以他个人的名义告知皇帝的。

暗卫什么的,他不会说,只是说让皇帝派自己信任的人调查各地的大粮商。差了大粮商,控制了他们,那些小粮商的底细不用他们差,周边的大粮商都知道下面那些小粮商的底细,不说全知道,至少知道个大概。

皇帝显然是采纳了叶言庆的主意。

一下子,即便是贪官也不敢伸爪子,敢伸就要有被剁的准备。

走过六月,走过七月,走过八月,来到九月,依然滴雨未落,北方大部分地方,因为提前打水井,还有蓄水,虽然粮食减产,可依然有收获。

媛媛种下的一百亩土豆,一百亩红薯,已经准备要收获。

叶言庆特意找上官请了几天的假,言明家里种植的了抗旱的农作物,准备秋收。

他是朝廷官员,想要直接在现场主持收获,要盯着产量。

要不然不放心。

他还说邀请了安惠公主的驸马肃国公,世子,工部尚书,国子监祭酒何大人,礼部侍郎,以及外祖,舅父孟子健,他们也参加。

翰林院掌院石大人,多问了几句,知道可能是高产的抗旱的粗粮。石大人眼珠子转动,然后拉着叶言庆进了宫,一一禀报给了皇帝。

皇帝一听也大感兴趣,御驾亲往。翌日一早,几位大人赶往叶府郊区的庄子上,他们刚到不久,皇帝一身便服带着侍卫,太监到了。

叶家庄子的田地,不全是佃给附近的村民种。自己留了一百亩水田,还有三百亩旱地。

去年还买了几百亩水田,几百亩旱地。这次收获的土豆,红薯,因为是掐着时间种植的,成熟的时间是一致的。

还种植了几百亩的棉花。

今年北方基本没有人种棉花,明年要是继续干旱,棉花的价格肯定大涨。

抓住机会种了。

“微臣拜见皇上。”叶家庄子上的大厅里,一群人忙下跪。

皇帝忙说,“平身,在外面都不用拘礼,今日私下不如唤朕一声黄大人。”

“是。”

大家从善如流。

一群人每人在叶家庄子上喝了一碗小米粥,来的人都还吃了一片西瓜。九月还有西瓜,只有叶家了。

大家不想说什么,嫉妒的面目全非,孟氏也太会享受了。

今年因为干旱的原因,并没有培育多少冰霄花,也没有对外卖,送进宫三十盆,关系好的几府,送了一些,没有卖一盆其余的全部留着为来年做准备。

站在地头,周围还放了几盆冰霄花,一群人看着下面的人收土豆,收红薯。

人手多,集中各收了十亩。几位公公一直监督着,不许搞鬼,虚报。

“大老爷,快瞧瞧,每一株挖起来都是碗口大。”一位庄子上的下人,兴奋的大喊。

手上拎了两株,高高的举起。

下面一连串的全都是碗口大的土豆,那人高兴的哈哈大笑。农民看见粮食丰收,顾不上什么失礼不失礼。

任何人都比不上粮食来的实在。

种下去的土豆全是变异过后的土豆,碗口大,种在普通的土地里,已经变小了不少。

土豆这边嚷嚷完,红薯那边也嚷嚷起来,哼,我们这边更大。

一群人都看着,啧啧称奇,好大一个个。

各位大人与皇帝们在地头站了半个时辰,转回庄子上,都留了自家的人,在地里帮忙,或者说监督。

庄子上,特意从邹放府里调来了几位邹放亲自□□过的厨子做今日的午膳,还有准备了糖水,冰好的银耳莲子羹等。

一群人坐在大厅里,周围摆放着冰霄花,哪怕敞开着大门,也是凉丝丝的。

大家喝着糖水,吃着西瓜,好不惬意。

皇帝都觉得叶府的人都好享受,不是奢华,是知道怎么让自己过的好。种植几茬西瓜,到九月还有西瓜解暑。

今年的九月依然还有高温。这是往年所没有的。

皇帝边吃吃西瓜,边忧心忡忡。明年还不知道是风调雨顺,或者是依然干旱。

一直到午膳之后,各十亩地全收完。

简单掰下一些上面的土块,过秤,十亩地,红薯一万一千百斤,土豆一万斤。

所有人沸腾了,代表什么,不言而喻。

当天,皇帝就激动的拍着叶言庆,叶言辉还有叶家其余俩兄弟说,“朕要重赏你们叶家。”

土豆,红薯要收走大半,在场的几家,也要一些做种子。

叶言辉全程跟着庄户们,记录下种植方法,生长期间的每一点都记录下来。

媛媛为原主的亲生儿子着想,给了他们机会。对庶子也不差,给了他们见皇帝的机会,也给他们划拉机会。

但他们都要继续学习,考功名,要不然现在做官,不划算,到死也就是一个五品,六品。

第二天早朝时,皇帝让内侍抬着几筐红薯,土豆进大殿。

一番训斥众大臣,天天就知道争些鸡毛蒜皮的事,也不知道做实事,瞧瞧人家叶家,干了一些什么。

还让昨儿给他们做饭的厨子,拿红薯,土豆做了烤红薯烤土豆,煮红薯,煮土豆,各种煎炒炖煮,做红薯粉土豆粉是来不及。

当天,上朝的官员们肚子吃的饱饱的。

皇帝也吃的津津有味。

他还蛮喜欢吃烤红薯,香喷喷,味道香甜糯。

下午,叶府接到圣旨,叶言庆被封侯,就凭叶家发现两种抗旱的高产粮食封个国公也可以。

皇帝特意下旨,三代不降。就是三代内,都是侯府不降爵。

不是世袭罔替,但也不错了。

就是叶言庆也得了一个世袭的虚职,可以留给子孙后代。

另外两位庶子虽然没有得到奖励,但被皇帝特意夸赞了一句。算是在皇帝那挂了名,以后要是高中进士,派官时会容易些。

叶府一下子成了京城新贵,成为侯爷的叶言庆依然在翰林院任职。依然勤勤恳恳做事,与同僚们相处还是如以前一样。

同僚们为此对叶言庆赞不绝口。

能如此淡然处之的可不多,换成是别人,估计早就翘尾巴了。

叶府的崛起,不少老牌勋贵都感受到了威胁。

花厅里,家里的孙子孙女辈,集聚请安。如今叶家二代,全都知道自家的掌舵人有多厉害,每一步都算到了会是什么结果。

孩子们给老太太教养,绝对不担心以后。

老太太怎么安排孩子们学习,四子不说半个不字。

对于明年要参加科举的三位儿子,媛媛托人找来最近二十年历年的各种考题卷子给三兄弟刷卷,刷完一些,就知道自己的薄弱点在哪儿,然后主攻薄弱点。

对于孩子们,却不适合现在这么做,他们主要是打基础,基础要扎牢实,别的都是空谈。

与孩子们喝完下午茶,哄走他们。

迫不及待的赶走屋子里的人,打开系统面板:

宿主:孟媛媛

积分:三万

奖励:庄子附近的一座山头,银子九万两,粮食一百吨,各种书院所需的书籍各一本,用来建书院。还有名满天下的九位大儒。

商城:商城:治鸡瘟大全,生态种植技术,养鱼大全,养鸡大全,养猪大全,植物嫁接技术,青灰砖瓦烧制技术。

媛媛想骂人,怎么不建好再交给自己,还得自己建。

对着天空比比手指,最后还是黯然放下。

建吧。系统给的地契,银子,粮食,都无法贪污,除非到时候实在是没有用完。

进书房找到书桌上的地契收好。

这很重要。

“建书院,母亲,这这这,怎么想着建书院?”老二诧异的问。

“没想什么,就是想建。我还想建俩座书院,一座男子书院一座是女子书院,不只是教圣贤书还教诸子百家,教各种值得教的。老二,我希望你好好学习明年给为娘考一个前三甲回来。

也学你父一样,成为探花郎。你兄长有了爵位,你就得书院,也不影响你做官。书院是叶家的退路,以后做不做官,有书院在,叶家就是书香世家,叶家人就不会过得差……。”

“母亲,我明白了。谢谢母亲事事为我们着想。”

兄弟俩站起来,给媛媛深深的鞠一躬。

压压手,示意兄弟俩坐下,“记住了,只要老三老四不搞一些危害你们的小动作,你们能帮的就多帮一些。”

“记住了,母亲。”

“老二,别有压力。还有时间。”

“嗯。”

老二最近常跑国子监祭酒何蒙大人府上,没少请教。

学问大有长进,他也知道了自己的短板在哪儿,全力攻。

媛媛已经顾不上他们,置办不少产业,还要建书院,建一座能传承千年的书院。

一座山头不够,她还掏银钱买下奖励的山头隔壁的一座大山头。一座山头一座书院,男女书院肯定要分开。

有些规矩她也不想装大尾巴狼去做什么先驱去改变。男女有别也蛮好。其实太开放也不见得一定是什么好事。

不管哪中都有弊病。

四年的时间,在建书院的时光中一闪而逝。

四年的时间,叶家变化蛮大,三子都先后高中进士,老二如媛媛所愿被点为探花郎。

老三老四都是二甲进士,老三老四,无法进翰林院,外派去了外地为官。

在他们走之前,叶家分了小家,给老三老四分了产业。超乎两人的想象,在衙门也过了户,备了案。

但没有宣扬,等外派回来了依然住在侯府,依然是一家人。

至少在外人看来就是这样。

书院建立,请来了大儒坐镇,不需要媛媛管理,只需要定期的查查账。

前期能保本就行,至于盈利她太在意。书院至少十年内都很难盈利。

原主心愿完成,媛媛扳倒了钱峰,也振兴了叶家。

在穿越来的第二十个年头,送走了父母以后,她散尽精气神,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第十年到时候,邹放吴佳他们就进了空间,赚来的银子换成黄金,珠宝首饰,绫罗绸缎搬进了空间。

产业全留给了叶家。

大姐的悔悟

“二哥,房子不是你一个人的,是全家的,凭什么你一个人独吞。”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