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33(1 / 1)

然而,这类清教徒认为人类跟其他生物完全不同,他们站在高知,甚至上帝的视角,也完全否认人类是野兽这一说法,而连饭都吃不饱的这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不被满足的人,哪会有这样超脱和高级的思想与精神需求,其实“食色性”才是人们最常有的需求,满足了这些基础需求,才能上一层楼去实现更微化的需求。

所以,说理想这种高层的自我实现如果用原始和基础的世俗观点去看,往往最薄弱和最漂移,并且它没有任何稳定性可言。昨天大闹革命,今天却金钱至上——这改天换地的速度如同一个人的一生之中能至少能挨个经历几个翻新的时代那么快。然而人最基本的人性是什么,吃饱肚子,找见繁殖,这与野兽又有什么区别!因为这些清教徒极力否认自己身上具备着许多的动物属性,因而他们活在精神洁癖和高洁之中,却也难以超脱自己的体内本来就有动物的各种需求和冲动。他们刻意抑制人的动物属性,但心理学家却提出人在年少阶段为了长大以后的心理健康,必须具备两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条件,它们是攻击欲和需要得到满足。

这些清教徒往往难以察觉到他们对俗世中的某些方面也有强烈的渴望,他们渴求从禁锢和压抑的欲望中解放出来,然而他们一心想做一个更完美的自己,才能以此获得自由、解放内心!而对于我,看到的和体验到的越多,反而会让自己觉得与许多人比较就越自叹不如,就少了无知者无畏这愣头青的冒失劲——世间万物怎么能用三言两语解释得清,所以人世间有太多事值得我真心敬畏。

幸而我深知自己有一种与自信无缘的个性,但也不会因为自己心绪不稳而产生多么艰深的自卑情绪,就用自大和傲慢去寻找心理平衡感——因而我总十分乐观!拥有乐观的品性就好像是心里长着一颗被树木,对阳光天特别喜爱,也特别能产生光合作用。只要吹来一阵微风,让这颗树抖擞身子,使得每一片叶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光合作用,也让心灵变得像一颗树在微风里舒展每一片绿叶到阳光下。我的自卑情节在心底里的低洼处,却早已绿意横生——说起来自卑情节大多是由于人与外界交集时产生的心结,但说白了,人往往都会产生这样的心结,治愈它也仅需自己和自己和解的能力。心灵要像一颗树一般地去活着,即便是一颗再小的树苗,今个东明个西的风也不能妨碍它照样垂直生长,阴霾的下雨天也能悄悄借机饱腹成长,风暴捶打压弯躯干,更能彰显出活得有韧性的态度和进步。而人只要时常去发现生活里的美好,就能像摇摆脚步的“叶子”一般在阳光里徜徉,不受伤人的言语打搅。

要是在前些年,我只要一想起小时候被人嘲笑的事,就立马觉得丢脸而不愿想起和提及。时至如今,却能不带一点羞赧之情,在脑海里由我抽之即来就是一截因自己的自卑情节而带来的回忆片段,反而觉得味道足、有趣味:因此发现自卑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原动力,往往起源于粒粒渺小的种子,落在心灵的伤痕中发出根芽,却能依旧坚韧地成长,是活力使然,便有了绿意,足以见到心灵和生命的倔强;自卑的人最守得住寂寞,自卑的男人自知莺莺燕燕的女人围着转的不过都是有钱人,不自讨没趣,就离花天酒地的场所远,自卑的女人不羡慕贵太太穿的一身华丽的袍子,不与爱攀比的贵太太谈论“家长里短”;自卑的爱往往最是真切,不指望有所得,便不怕有所失——不会想着她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只想着自己能为她付出些什么。

这是个和平的时代,人的问题往往并不在于外界纷争侵扰,而是外界束缚自我,因而染上心理毛病。染上自卑情节的人容易被旁人察觉出情绪阴沉,可这不正是“上帝为你关了一扇窗户,必将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户”的一种打开新世界门路的开端吗。克服这毛病,仅需一种回归自我的能力,无需向别人解释得太多——既然暂时还说不清,那就去相信自己的真实感受。活得太过于认真的你呀!也会在冥冥之中终究迎来那么一天看见对于你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方向,进而开始走上独辟蹊径的路。

看!小时候怎么向上跳也够不着的树枝,现在轻轻一跳,就能触及得到——人只有曾经感到自己这么低微而去仰视过高大,才会知道世界是博大的。如同人在幼年时的个头都那么矮小,而在你眼前展现出来的却是一个大大的世界——便是超越自卑,也不枉走那么一遭能给你带来的好处!

是的!我是一个童心十足的人,并认为这对我来说是最佳思维模式。我认为自己最应该保留下去的品质无非不是无知与单纯,而这两项品质又无非不指的是童心:“无知”能让我不带主观成见地看待事物,“单纯”又能让我保持对人好奇。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切哲学追问从惊异开始。”——所以,我时常能被这个世界的美好所感动和惊叹,幸好!我一直捍卫着这两处自己身上所剩无几地构建自我基础精神领域的最后阵地。但是,这两项品质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渴望能有一番作为而该去具备的基础心态大相径庭,同他们一比较,就能明晰地知道我所追求的品质大而无用。也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在他们的人生计划中自己到了多少岁就该具备怎样与之相应的心理成熟度,可以说截然相反。

虽然我和那类清教徒秉性完全不同,生拉硬扯无非不是厌弃俗物。但细细想来,我仿佛在天平的一端,他们就像在天平另一端,凡事物极必反,因而我和他们其实殊途同归——我和他们对着自己喜欢的人和事时都不敢去争取,虽然我和他们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但也会有类似的一面:都会认为“争取”不过是在那充满欲望的额头上的汗水直流、血脉喷张,年轻人往往一拍脑袋瓜,就决定去玩什么、学什么、体验什么的!中老年人的生活日复一日如驴推磨——人的欲望大小往往决定他一生的辛劳程度;也同样会认为“争取”就像小丑头顶着庸俗的“又高又圆的帽子”,总露出阿谀献媚的笑容。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